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既各有特点,又彼此紧密联系。每种心理过程都是人的完整心理活动的某一侧面,心理活动的这三个侧面又是有机统一的。

    一、认识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种属性的。例如颜色、气味、温度、硬度、声音等。感觉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例如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气味作用于嗅觉器官产生嗅觉等。同时感觉也反映有机体内的活动情况。

    虽然感觉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心理现象,但是,一切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如果丧失了感觉,也就丧失了从外界获得信息的可能性,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就无法维持。

    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以及感受是来自躯体内部还是身体外部,可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属性的感觉,例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的感觉,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在内部感觉中,也包括内部痛觉。

    3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做感受性。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受性同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

    (2)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例如从明亮环境下突然进入黑暗环境时,起初眼前一片漆黑,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周围的东西,感受性有所提高,这种现象叫暗适应;相反,如果从暗室突然到明亮的室外,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时视感觉性有所降低,此种现象叫明适应。除视觉外,嗅觉、触觉、温度觉均有不同程度的适应现象。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同时对比;吃苦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甜是继时对比。

    (3)实践活动对感受性的影响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暂时性变化,而且能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当某种感觉器官缺陷而造成相应的感觉性丧失时,可由其他感觉器官的发展和提高得到补偿。例如聋哑人“以目代耳”。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了起来。例如从事印染的技术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黑色。

    4痛觉  痛觉对人类机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起着报警系统的作用,可以阻止机体进一步受损害,确保机体的健康与完整。但是疼痛长期持续,则对机体有害。

    由于痛觉没有单一的适宜刺激,故可用多种方法来测量痛觉阈限(即痛阈)。在人的痛行为中,虽然可能有相应的躯体运动反应、植物神经反应、诱发电位等生理和生化指标,但在临床上和实验中仍以语言报告最为直接和有价值。

    痛阈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受试者开始拒绝忍受的刺激量。

    痛阈和耐痛阈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外,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1)过去的经验。如经历过手术疼痛的患者,对即将发生的疼痛的不安心情可导致他对痛觉的敏感。

    (2)注意。个体对痛的注意或分心,疼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如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时受损伤,表现出的耐痛阈是很高的。牙痛病人,白天工作紧张时,往往可以忍受,但晚上休息较少分心时,则感到疼痛难忍。

    (3)暗示。暗示常是通过药物、表情、言语实现的。安慰剂就是临床上代替止痛剂的一种暗示,这种方法常能使患者减轻疼痛。

    (4)情绪。恐惧、焦虑可能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可能使痛阈升高。

    (5)个性特点。疼痛程度和表达方式常因个人气质、性格的不同而有差别。易接受暗示的人,痛阈变化较大;自尊心强的人常表现出耐痛阈较高,表情上毫无流露。而有些人则以哭闹等夸张方式表示疼痛。

    以上诸因素常综合起作用,影响疼痛的发生、发展和消除。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我们感受到苹果的颜色、香味、硬度、甜味等属性,在综合这些感觉到的属性的基础上,就构成了苹果的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知觉较之感觉是高一级的认识活动。

    知觉反映的是具有各不同属性或各个部分的事物的整体。需要在各种感觉器官联合的活动中才能形成一个事物完整的形象。

    知觉除依赖感觉外,还依赖于主体先前的实践和经验。主体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是与他头脑中所贮存的对有关事物的知识相联系的。

    2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倾向于把事物的不同部分和不同属性集合起来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选择性。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所知觉的对象从各种物体中(背景)区分出来的现象,使对象鲜明、背景模糊。

    (3)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理解和用词描述的现象,叫知觉的理解性。理解使知觉更深刻、更精确、更丰富,并能提高知觉的速度。人的经验,他人的语言指导,当时的活动任务,个人的需要、态度、情绪都可通过影响知觉理解性而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知觉。

    (4)恒常性。当知觉对象所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叫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知觉受经验影响的结果。对知觉对象的经验越丰富,恒常性越稳定。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和学习有很大作用,它保证了人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按照事物实际面貌反映事物。

    3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可分为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等。形成错觉的原因复杂,既有生理的原因,又有心理的原因。

    4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从事任何专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大都和他们的观察力分不开。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护士、化验员,都要求具备良好的观察力。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某一特定对象,而避开周围不相干的事物。

    指向是从大量的作用于人的事物中,选择出人要反映的对象;指向性显示出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是指人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集中性可以使指向的事物得到比较清晰、完善、深刻的反映,而对其他事物的反映则模糊不清,或根本没有反映。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人注意着什么,就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想象着什么,思维着什么。

    注意是完成各种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无论是查体中的望、触、叩、听,还是治疗操作中的切开缝合、静脉穿刺等,都离不开高度集中的注意。

    2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产生与保持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两类,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如巨响、强光都会立刻引起注意。另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月朗星稀”,刺激物的变化,如大街上霓虹灯有规律的亮灭,以及刺激物的新异性,都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另一类原因是人的主观状态,同样的对象可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而不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这主要与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有关。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不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而是由活动任务决定的。人通过言语的调节作用,不但能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把注意集中于一定对象上,而且能够在具有内外刺激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干扰造成的分心,把注意保持在活动任务所要求的事物上。

    要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首先要加深对所完成任务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具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对所完成的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对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任务有关的事物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其次,要培养间接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可激发起人对该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努力把注意集中于工作上。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然而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只凭有意注意去工作,长时间的意志努力会使人感到疲劳,注意分散,难于完成任务。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往往开始没有直接兴趣,这就需要有意注意;对这项工作逐渐熟悉以后,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也可将注意集中于这项工作上去,使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活动所必需的一种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或事物的数量。

    注意的范围也随经验不同而有差异,文化水平高的人在阅读文字材料时,对文字材料的注意范围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大很多。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的状态。容易使人感兴趣的事物,注意的稳定性就强;机体健康、愉快、精力充沛,注意就易稳定。相反,如果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或处于疲劳、疾病时,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这一方面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主体的状态有关。

    (3)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化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否则,就较困难。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转移是主体有目的的有意注意,而分心是无目的的无意注意。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有关,与新活动的性质有关。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越有兴趣,或是新的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也因人而异,神经过程较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较容易。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当我们感知客观事物之后,这些事物的印象会留在大脑中,并不立即消失,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还会出现对该事物的映象,这就是记忆。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按记忆的基本过程可表达为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等过程对人的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

    1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记忆形象或表象。

    2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叫逻辑记忆。这种记忆是通过语言的作用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故又叫意义记忆。

    3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运动记忆。

    4情感记忆以体验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感(或情绪)记忆。

    每个人都具有上述四种记忆,但由于个人实践不同,各人的记忆特点有很大差异。

    (2)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1瞬时记忆是指刺激物刚停止作用后持续一瞬间的印象。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形象鲜明,但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指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在瞬时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瞬时记忆的材料受到注意,就转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2,可用反复练习而加强并转化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多年或终生不忘,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重复的结果,容量很大。

    3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识记是吸取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编码)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经验的过程,是信息储存过程。再认和再现(回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取某种已获得的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1)识记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一个程序,是把新接受的刺激与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映象并送入大脑的过程。有目的的,自觉的,需要选择方法做出意志努力的,经常是有计划、有系统、持续反复进行的识记是有意识记,这是复杂高级的识记,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和高效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识记非主要形式的,但节省精力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又可分为理解事物内在联系的关系识记和依据事物外部特点的机械识记,前者是成年人的主要识记方式。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活动目的、任务特点、识记方法、被识记对象的性质及对该性质的理解。

    (2)保持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二阶段,是把进入大脑的映象选择性保留的过程。选择性的结果可使印象发生简略概括、完整合理、详细具体、夸张突出等质的变化,遗忘及记忆恢复等量的变化。

    遗忘指识记了的经验未能保持住,暂时或永久地不能回忆再认。这种记忆量减少的特点是随着时间延长,单位时间内失去的经验越来越少。这就是关于遗忘的不均衡(开始遗忘快,以后逐渐减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遗忘有关的因素包括被识记的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程度、定势、知识、情绪、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复习方式等。

    (3)回忆与再认过程。

    1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未在现实中出现,人却从经验中确认曾经历过这种事物就叫回忆(也叫再现)。

    2再认当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加以辨认叫再认。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仅靠再认还不能作为记忆牢固保持的可靠标准。

    (五)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第二,思维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因为思维能反映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就可通过已知条件推知未知的事物。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知那些没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及其各种属性,并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

    思维是抽象的理性认识,但并未离开客观现实,而是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的现实。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主体的事物,或回忆主体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形成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想象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现实。如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虽不是真人真事,但却仍然是以现实材料为依据的,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等。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是在睡眠时发生的一系列表象、思想和情绪活动。当人们入睡后,大脑皮层上某些区域神经细胞因抑制不深或没有抑制而处于微弱的兴奋状态,这种精神活动被自己所感受时,就是梦。

    梦的起因有二一是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成为梦的动因。例如睡眠时把手放在胸部心脏位置,就发生恐惧的梦境。儿童在尿床前常梦到自己到处找厕所,结果尿在床上了,这是尿液充盈膀胱的刺激作用所致。二是外部刺激引起做梦。例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梦中就可能认为下雨;闹钟声响,可引起做火警的噩梦。

    一般人常以为做梦会影响大脑休息,近年来,不少科学家证明,正常的梦不但不影响人的睡眠,而且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所必需的。据研究,做梦有助于调剂人的心理平衡,如白天不愉快,梦中却很开心,据说这是心理的补偿。更有趣的是,人类的灵感和重大发明,有些竟是在梦中获得启迪。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调节之下进行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想象属于这种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和复杂程度以及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可分为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未曾感知过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形象,但对别人来讲,可能是直接感知过的。

    2创造想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需要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因素。

    3幻想。一种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是幻想的一种,凡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现实发展规律,并有可能实现的幻想叫理想。

    空想是脱离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空想是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幻想,由于它的不现实性,往往使人有挫折感,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精神症状。

    幻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美好的未来前景向人们展示,从而使人们憧憬未来,激励人们奋斗。

    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们在活动和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也表现出这样那样的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怡悦;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客体能否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情绪与情感都是由客观刺激产生的,它们的产生都与需要密切联系,都有表情、行为、生理和主观体验的变化。

    情绪与情感又是两种难以分割而互有区别的主观体验,其不同点是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饮食、冷暖、性等)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和动物共有。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临时性,一般发生快,消失快,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就会消失。情绪还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

    情感属高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社会需要(友谊、爱情、文化、道德等)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情感显得更加深沉,且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存在时期长且稳定,多不伴有明显的外显行为和生理变化。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有时很难区别,甚至是连在一起的。如对敌人的愤恨,是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它往往又具有激情性和冲动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情绪有多种表现形式,根据其发生的久暂、强度和对人影响的大小,可把情绪分为以下三种状态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持续性。这种情绪状态倾向于扩散和蔓延,在一定时期内,心境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愉快时,往往倾向于以肯定的态度待人接物;如果处于一种沮丧的心境中,就会觉得所有事物都枯燥无味,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易克服。

    心境除了由一定原因引起以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境。有的人经常处于朝气蓬勃的心境之中,愉快、乐观;有的人经常处于抑郁愁闷的心境之中,愁眉苦脸。这种心境是受一个人的思想、观点、理想和世界观的影响而形成的。

    心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培养良好的心境,克服消极的心境,是与意志、性格的锻炼分不开的。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而迅速爆发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狂喜、绝望等。

    激情有时是由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有时是由相互矛盾的愿望或冲突引起的,有时是由过度的抑郁引起的,其原因多种多样。

    激情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腺体以及外部表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暴怒时,肌肉紧张、面红耳赤、语言粗暴;绝望时,目瞪口呆、面色苍白;狂欢时,手舞足蹈、高声大笑;悲痛时,木然不动或涕泪交加。此时,人的意识活动范围往往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减弱,自控能力减弱,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

    克制有害激情的方法是提高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性质及其后果的认识,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危险,此时要求个体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机体的全部力量,很快改变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都发生显著改变,即时作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这时候产生的特殊体验就是应激。

    中等强度的应激,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使思维的判断明确,情绪紧张,增加人的反应能力。人如果长时间处在极度紧张状态,对健康十分不利。

    2情感的种类

    情感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归纳为下列三类

    (1)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与实现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对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发生敬佩、羡慕、赞扬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厌恶和憎恨的情感,包括爱国主义的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维护真理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对于不能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惊奇和疑虑;对于正在论证、评价的问题表现出维护自己观点的热情或浓厚的兴趣;对于经过努力钻研与思考,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会表现出无比的喜悦。所有这些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不仅物质美使人有美的体验,行为、语言和精神的美也使人产生美的体验。美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它和人对整个现实的态度是有联系的。

    (三)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情绪活动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消极的情绪,如悲伤、焦虑等,一方面使人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出现生理生化异常变化,久而久之,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发生。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乐观、愉快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各器官活动协调一致,而且还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心理的职能不仅限于认识世界,产生对世界的态度体验,而且在于有目的地改造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二)意志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  人与动物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有目的性。动物的行为是不自觉的、盲目的本能活动,而人类的活动则不同,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目的展现在头脑之中。所以说,目的犹如意志的灵魂,没有目的就谈不到意志。

    (2)克服困难  并非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意志活动,意志必须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没有困难的活动无意志可言。

    (3)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自觉调节与控制。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基本方面,前者表现为推动人们从事达到目的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制止与目的不符的愿望与行为。

    人的自我调节并不限于随意活动。对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活动,如果通过学习和训练,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节和控制。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  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意志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目的,而目的并非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认识越深刻,他的目的就越明确,意志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没有认识过程,也就没有意志过程。

    意志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

    (2)意志与情感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例如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干劲倍增,提高工作效率;不愉快的心境、苦闷和忧虑,使人意志消沉,妨碍实现行为的目的。

    意志对情绪、情感还有调节功能,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作用。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