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汉之熵 > 0267:命运
    成都平原,号“天府之国”,本来,人们将关中渭水平原称之为“天府之国”,比如,战国时,苏秦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当然,战国纵横家们的言辞通常是有点夸张的,很多时候,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但在东汉初,班固在《两汉赋》中声称“郊野之富,号曰近蜀。”由此可知成都平原的富庶己超过了关中地区,“天府之国”的美誉此时转移到了成都平原。

    其实,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又有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是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没有其他参照物,也是可以担得上“天府之国”的美誉,不然,当年诸葛亮又如何会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呢?

    只是,也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好处,所以,历朝历代,都被“有雄心者”惦记上了。

    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一时间出尽风头。

    然而,好景不长,建武十一年(35年),汉廷乃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

    其间,汉军攻破成都,纵兵大掠。

    虽然事后光武帝“大怒”,“严厉谴责”了他,以及副将刘尚失伐罪吊民之义,其实,不过是一场双簧而已,繁华城市聚集的财富,自然要满足一下将士了,所以,“严厉谴责”后,吴汉依旧是深受信赖,去世后,光武帝赐谥号忠侯,并发北军五校、兵车、甲士为其送葬,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也没耽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这,似乎是奠定了成都,或者说天府之国的命运。

    近者,昭烈帝刘备入川,为鼓舞士气,许下诺言,攻破刘璋,则允许手下将士攻下成都之后,可以尽情享用,结果,“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因为抢出了经济危机,“不得已”,恳求经济学大师刘巴出面,“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也就是说又在民间软刀子筛了一遍。

    原时空,如果历史的轨迹没有改变的话,那么钟会姜维之乱,也令兽性大发的魏军将士,打着“复仇”的旗号,又将成都翻了个底朝天。

    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陈寿,出于自身的语言风格、政治立场,很简单的一笔带过“军众钞略,死丧狼籍”。但是,实际上呢?连蜀汉的太子刘璿都被乱兵杀死,普通百姓又能幸运到哪里去?

    即便是到了温文尔雅的大宋,后蜀皇帝孟昶不向百姓征收赋役,蜀中大治。赵匡胤灭后蜀后,孟昶在蜀中积攒的家底全部充公,运到开封,进了“内府”,不仅如此,当地在向北宋交纳税赋的同时还被禁止布帛的民间交易,要求必须向官府开办的市场购买,价格非常高,蜀中“由是贫困”。不然,何至于在刚刚开国便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但这成都,或者说四川,每每被劫掠屠杀之后,偏偏恢复的也快,两宋时期再度迎来一个繁荣时期(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在这一地区出现),可是,又能怎样?南宋末年的蒙宋战争,使得“蜀土数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藏匿。”,“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屠城,使得成都“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

    到了明末,更是悲催,张献忠(这里面争议最大的就是张献忠有无屠蜀行为,其实,很多资料,尤其是满清文字狱之后,劫后余生的文人材料中,肯定有扭曲夸大成分在内,但是,要说张献忠是新时代好少年形象在蜀中在成都也不太现实,毕竟,这也是一个刨了皇帝祖坟的极端分子)、满清、南明,凡是到此一游的,常驻不走的,都忍不住手中的屠刀,其中,满清更是反复了三次之多(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第二次是康熙时期为了镇压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乱)。

    王迪,正是因为对这些成都,或者说蜀中地区历史上的惨痛经历印象深刻,才在得知姜维搬来了鲜卑“援军”后变得有些着急,希望能够抢先一步杀到成都(其实他只是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资料,一些太细致的就不知道了,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设计玩死了李特,原时空,李特入成都的时候也没控制住自己,大肆抢掠了一番),将那些蛮人拒之门外,至少,自己,和盟友刘谌,重返故都之后,是断然不会做出此等事情的。

    带来的这些吴军,就算是有什么歪心思,在自己的约束下,也不会太过分(正常渠道给予经济“补偿”就行了),何况,还有刘谌的数万人马,以及南中大军作为后盾,维持内部秩序,也可以对抗鲜卑人了。

    应该能尽力去挽回,或者说去改变成都那悲惨的命运吧?好不容易历史轨迹变化了,躲过了钟会之乱这一劫。

    只可惜,一切努力,都被阻挡在了雒县城下,也不知怎的,这鲜卑人汉化的倒真是不错,守起城来也是似模似样,连续四五天的攻击,都是毫无建树。直到城中的守军主动放弃。

    鲜卑人坚决阻挡王迪与刘谌的大军入城,释放出一个十分不好的信号,那就是,所谓的同盟,不说已经破裂,也是摇摇欲坠了,这群蛮兵,已经脱离了掌控。

    所以,直到进入城中,刘谌那冷峻的面孔才稍微好看了一点。

    王迪,依旧神色凝重。

    鲜卑人在还能继续坚持的情况下居然轻易的让出了城池,要么是在前面有埋伏,等待着自己轻敌冒进,入了包围圈,要么就是……成都方面有了重大变故。

    “子均,为何兴致不高?”见王迪还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刘谌很是好奇,怎么作为“友军部队”,比自己还上心啊。

    “殿下不觉得奇怪吗?这城中守军明明没到绝境,却还是弃城而去呢?”

    “兴许是那成都久攻不下,继续援军?”刘谌倒是很乐观。

    这倒是有可能,只是……“殿下,这雒县城中守军不过万人,即便驰援成都,作用还能有将吾等挡在这里寸步难行的更大吗?”王迪问道“而且,那成都的兵力和城防,果真能顶得住鲜卑人的猛攻?”

    这已经是很客气的说法了,别的放在一边,当年的刘璋,还有你那老爸刘禅,哪一个不是直接缴械投降了,你哪来的勇气和信心觉得他们能顶得住敌军的攻击?至少这百十年来,成都,都不是以抵抗之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啊。

    “子均是说,这成都,已经被敌军攻破,沦落于鲜卑人的手中了?”刘谌很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多说无益,大军连日征战,甚是疲惫,再加上敌军动作诡异,恐前方有诈,所以,入城之后,并没有下一步的攻势,而是整顿休息,其中,除了刘谌与王迪的亲信部队以及罗袭(方便和罗氏女会面)留守城中,其余人马尽皆在城外扎营,成掎角之势以防敌军杀个回马枪。

    然而,两天后,探子带回来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正如王迪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样成都,不战而降。

    “……其实这样也好,总算是短了一场浩劫。”愣了半晌,刘谌才憋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是啊,也只能这样聊以了,涪县发生的种种事情,已经不指望鲜卑人还是甘当自己的小弟角色了,即便没有消息证明姜维有什么变故,但是,即便是没死(也不可能投降),估计也是行动受限。

    只是……短了一场浩劫?王迪暗中愁了刘谌一眼,虽然情绪低落沮丧,但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似乎不全是作伪,倒有几分真情实感的流露。

    嗯,有点仁义之君的样子,只是,未免太过单纯了吧?见识太少了吧(当然没有我见识多,比你多看了一千多年的后续发展历史呢),只是放下武器开城投降就可以躲过一场浩劫?

    怕不是会进一步刺激侵略者的胃口吧。

    王迪坚信,一场抢劫和搜刮,是躲不掉的了。

    原时空里,那些汉人出身的魏军都挡不住这种诱惑,何况是一群来自苦寒之地,没见过世面的家伙?怕不是要抢劫抢的脚软啊。